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漢語紀錄的作品,大約是傳入南朝后由樂府機關采集而存的,傳世的約六十多首,以《敕勒歌》最為著名。
敕勒歌 隴頭歌辭 瑯琊王歌辭(東山看西水) 瑯琊王歌辭 折楊柳歌辭(健兒須快馬) 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 木蘭辭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 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朝發欣城,暮宿隴頭。 寒不能語,舌卷入喉。 隴頭流水,鳴聲嗚咽。 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東山看西水,水流磐石間。[1] 公死姥更嫁,孤兒甚可憐。[2][3] 注釋: [1]磐石:大石。 [2]公:父親。 [3]姥:母親。
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梁柱。 一日三摩挲,劇于十五女。[1][2] 注釋: [1]摩挲:用手撫摩。 [2]劇于:甚于,超過。
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 駓跋黃塵下,然后別雄雌。[1][2] 注釋: [1]駓跋:馬快跑時的蹄子聲音。 [2]別雄雌:分別高下。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1] 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2] 注釋: [1]捉:握。 [2]蹀:(音“蝶”)座,跌坐,就是盤膝而坐。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