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本是漢武帝時開始設立的一個掌管音樂的官署,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配樂演唱外,還擔負采集民歌的任務。這些樂章、歌辭后來統稱為“樂府詩”或“樂府”。今存兩漢樂府中的民歌僅四十多首,它們多出自于下層人民群眾之口,反映了當時某些社會矛盾,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同時,其風格直樸率真,不事雕琢,頗具獨特的審美意趣。
白頭吟 悲歌 平陵東 上山采蘼蕪 十五從軍征 有所思 戰城南 迢迢牽牛星
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 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 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思念故鄉,郁郁累累。 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 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注釋: [1]當:當作,作為。
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 劫義公,在高堂下,交錢百萬兩走馬。 兩走馬,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 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犢。 注釋: 這是一首控訴貪官惡吏采用綁架手段敲詐勒索平民百姓錢財的故事詩,大約產生在西漢末年。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 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 新人雖完好,未若故人姝。 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 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 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問遺君,雙珠瑇瑁簪, 用玉紹繚之。 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 摧燒之,當風揚其灰。 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 雞鳴狗呔,兄嫂當知之。 妃呼豨! 秋風肅肅晨風飔[1], 東方須臾高知之。 注釋: 注一:醺風。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 為我謂烏:且為客豪! 野死諒不葬,俯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葦冥冥; 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獲君何食?愿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1]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2]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3]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4][5] 注釋: [1]河漢女:指織女星。 [2]擢:擺動;札札:織布聲。 [3]“終日”句,意謂織女心有所思,故終日織不出布。 [4]盈盈:水清且淺的樣子;間:相隔。 [5]脈脈:含情相視狀。